“农文旅+体育”融合模式,乡村振兴激活与发展新活力
原创: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
秘书处办公电话:0371-55989611 15937125285
“农文旅+体育”融合模式通过农业筑基、文化铸魂、旅游引流、体育赋能,形成“以农促旅、以文塑旅、以体强旅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,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。以下是具体实践方向与创新路径:
一、核心理念:四维融合激活乡村多元价值
1. 农业为基:以特色农业资源(农田、果园、湿地、牧场等)为载体,打造“可参与、可体验、可消费”的农业场景,如稻田运动会、果蔬采摘竞技、渔业垂钓赛事等,将农业生产转化为体验型消费。
2. 文化为魂:挖掘乡村非遗文化、民俗传统(如节庆、手工艺、方言、饮食),与体育活动结合,形成“文化+赛事”IP,例如苗族“赶秋节”中的陀螺比赛、傣族泼水节的龙舟竞渡,赋予体育活动文化内涵。
3. 旅游为体:以旅游动线串联农业景观、文化节点和体育设施,设计主题线路(如田园骑行路线、古镇徒步路线、山水溯溪路线),吸引游客停留消费。
4. 体育为翼:通过举办区域性、专业性赛事(马拉松、山地自行车赛、乡村篮球赛)或大众参与型活动(亲子定向越野、农耕趣味运动会),形成“赛事引流—体验消费—口碑传播”的闭环。
二、创新模式与实践场景
1. 赛事驱动型:打造“乡村体育IP+文旅消费”
- 特色赛事IP:
- 田园马拉松:如陕西西安“乡村振兴半程马拉松”,赛道穿越麦田、花海、古村,沿途设置农产品补给站、民俗文化展示区,赛后举办乡村市集、农家乐体验,带动餐饮、住宿消费。
- 山水运动赛事:在浙江安吉、重庆武隆等生态资源富集区,开展溯溪、攀岩、皮划艇等户外运动赛事,配套露营基地、山地民宿,吸引运动爱好者深度体验。
- 运营逻辑:以赛事为“爆点”吸引客流,通过“体育+旅游套餐”(赛事门票+住宿+农旅体验)延长消费链条,同时借助媒体直播、短视频传播提升乡村知名度。
2. 体验沉浸型:构建“农事体验+体育互动+文化感知”场景
- 农耕体育体验园:
- 设计“插秧比赛”“挑粮接力”“独轮车运蔬果”等农事体育项目,结合亲子家庭需求,开发“小农夫闯关”“田园寻宝”等互动游戏,让游客在劳作中感受农耕文化,同时满足运动健身需求。
- 案例:四川成都“战旗村”打造“乡村运动公园”,融合稻田足球、菜地迷宫、农趣运动会,成为都市家庭周末短途游热门目的地。
- 非遗体育活化:
- 将传统体育项目(如舞龙、射箭、武术、板鞋竞速)转化为体验项目,例如贵州黔东南苗寨推出“苗族武术体验课”“芦笙舞健身操”,游客可参与学习并进行展演比拼,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。
3. 康养休闲型:发展“体育康养+生态旅居”
- 生态体育旅居基地:
- 在森林、温泉、湖泊等生态资源区,建设骑行道、登山步道、瑜伽营地、太极广场等设施,开发“森林康养+徒步”“温泉疗愈+太极”等产品,吸引中老年及亚健康人群长期驻留。
- 案例:云南大理双廊古镇依托苍山洱海,推出“环海骑行+白族扎染体验”“苍山徒步+非遗茶歇”线路,将体育锻炼与文化体验、生态康养结合。
- 乡村体育民宿:
- 改造闲置农房为“运动主题民宿”,配备骑行装备租赁、健身器材、赛事直播空间等,提供“住宿+运动指导+线路规划”一站式服务,如浙江莫干山“骑行民宿集群”,带动周边农家乐、农产品销售。
4. 数字赋能型: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影响力
- “云赛事”+乡村直播:
- 疫情后催生的“线上马拉松”“直播健身赛”可落地乡村场景,例如湖北宜昌举办“云上三峡骑行赛”,参赛者通过运动APP上传数据,同步直播乡村风光,吸引全国用户“云参与”,带动农产品电商销量。
- 智慧体育服务平台:
- 开发乡村文旅体育小程序,整合赛事报名、路线导航、农旅预约、消费折扣等功能,例如广东清远“乡村运动地图”,用户可一键查询周边徒步路线、农庄体验项目及实时客流,提升服务效率。
三、关键实施路径
1. 顶层设计:构建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+村民”多元合作机制
- 政府主导规划:出台“农文旅+体育”专项政策,整合农业、文旅、体育、乡村振兴等部门资金,完善基础设施(如赛事场地、交通动线、安全保障)。
- 企业市场化运营:引入文旅集团、体育赛事公司投资建设,通过“保底分红+效益分成”与村集体合作,例如河南兰考“蜜瓜小镇”引入企业开发“采摘节+迷你马拉松”,村集体以土地入股,村民参与赛事服务获得劳务收入。
- 村民主体参与:培训村民成为赛事志愿者、民宿主、体验项目指导员,例如江西婺源引导村民组建“民俗表演队”“农事体验导师团”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2. 品牌塑造: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
- 挖掘在地特色:结合乡村资源禀赋(如地形地貌、文化遗产、农业产业)打造独特IP,例如:
- 平原地区:主打“田园运动+农耕文化”(如河南周口“麦田风筝节+亲子农运会”);
- 山区地区:聚焦“山地探险+非遗体验”(如湖南湘西“苗寨越野赛+苗族银饰锻造体验”);
- 水乡地区:开发“水上运动+古镇文化”(如江苏周庄“古镇龙舟赛+水乡民宿夜游”)。
- 联动区域资源:打破县域壁垒,打造跨村、跨镇的“体育文旅带”,如浙江“浙北生态骑行带”串联多个古镇、茶园、水库,形成“一程多站”的消费闭环。
3. 可持续发展:生态保护与利益共享并重
- 绿色低碳原则:赛事活动采用可降解材料、新能源交通,避免过度开发破坏乡村生态,例如广西桂林“漓江徒步赛”设置“无痕山林”环保任务,参赛者需捡拾垃圾兑换纪念品。
- 利益联结机制:通过“保底租金+销售分成”“劳务用工+技能培训”等方式,确保村民从产业融合中持续获益,例如四川蒲江“猕猴桃节+山地自行车赛”,村民通过销售农产品、提供餐饮服务,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。
四、典型案例参考
- 浙江松阳“茶香运动之旅”:整合茶园景观、古村资源与骑行、徒步运动,举办“环松阳茶园马拉松”,赛道途经10余个传统村落,赛后游客可体验采茶、炒茶、茶宴,带动茶叶销售额增长30%,民宿入住率提升50%。
- 陕西柞水“秦岭老屋+山地运动”:利用秦岭山区传统民居改造为“运动主题民宿”,开发秦岭登山节、峡谷漂流赛,配套“木耳采摘体验”“秦岭药膳宴”,2023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,村集体收入增长200%。
总结: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乡村振兴新范式
“农文旅+体育”模式不仅能通过赛事和体验吸引短期客流,更能通过文化认同、生态魅力和产业韧性留住长期“留量”,实现“人气聚—消费兴—产业活—农民富”的良性循环。其核心在于:以体育打破乡村旅游的季节限制(如冬季冰雪运动、夏季避暑赛事),以文化增强体验的独特性,以农业夯实产业的根基,最终形成“产、城、人、文”深度融合的乡村发展新生态。